什么是数字素养,如何获得?
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数字技术水平
数字化素养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热词,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如何在数字时代胜任工作,我们学校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
Index
释疑
学校希望学生能够胜任生活,希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由于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快速社会变革,数字素养这个词越来越成为社会讨论教育话题的焦点。
每个人对 “数字能力 “的理解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当两个人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不事先澄清这个认识,基本上是在互相说过去。然而,广大群众认为数字素养指的是用户技能,如操作设备或成功搜索互联网的能力。相应地,很多学校将媒体和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细分,只想传授这部分能力,iPad成系列地进入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后台安装数字化管理机制。学校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现在,这些技能确实是 “数字素养 “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理解的数字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数字能力,能够在数字时代成功地驾驭生活。然而,要想了解今天的中心内容,首先必须了解驱动发展。
变革的驱动因素
几十年来,计算机不断发展。芯片组,即设备内部的电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而软件,即运行在芯片组上的程序,则集成得越来越高效。20年前,我的第一台电脑有一个500兆赫兹时钟速度的处理器。所以它每秒可以执行500次1024(500Tsd)指令。设备在我的办公桌下,占据了不少空间。如今,我的智能手机采用了8个内核,每个内核的频率为2.7千兆赫,所以它能执行的操作要多得多(8×2.7×1024×1024=22.6Mio)。此外,设备的连接性越来越强。在物联网(IoT)中,它们被设计成可以直接相互沟通,从而能够共同解决任务。这种技术的发展是指数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二进制系统上的:计算机总是用1或0来切换,即有电或无电,因此,一切都建立在一种摩尔斯电码上,然后由软件解释并显示在屏幕上,例如。如果这些电路变小、变细,结果就是功率增大(2、4、8、16、32、64等……),这恰好说明了麦粒的传说。据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伊本-达希尔向印度统治者希拉姆索要了多少粒麦子作为报酬,如果一个人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然后在下一个格子上放两粒,在接下来的每个格子上再把前一个数字翻倍,直到最后算出不可思议的18.45万亿粒。电脑也是一样。背后的规律叫做摩尔定律。有人称目前这一发展停滞不前,但事实上科学家们正在推进另一项创新:量子计算机。通过所谓的叠加状态对二进制系统进行扩展的装置,既不登记0,也不登记1,而是登记介于两者之间的不确定状态,因此可以解决更复杂的关系。
我们知道,2007年iPhone的发明让我们高兴的可能性。直到大约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才慢慢学会应对。我们手中无时无刻不握着世界的知识。我们不再通过电话预约出租车,而后者现在也被谷歌Duplex所淘汰,它是一个算法化的语音助手,可以为我们打电话。科技发展不断勇猛进步,带来了众多我们今天都不敢想象的创新。这种指数级的变化速度正在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曾经极为成功的短信服务已经被Whatsapp和互联网平价订阅所取代,人们不再购买CD,连续剧的观看频次超过了电影,Exlibris正在关闭分支机构,集中精力开展线上业务。彼得-克鲁斯教授在他的研究报告 “工作世界的变化 “中得出结论:德国经济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状态下,不再可能以线性的方式进行引导。他们与企业一同扬帆起航,尽量敏捷地掌握当前的挑战。敏捷领导力原则和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辅导是近几年的重头戏。努力赋予员工权力,鼓励或更好地推动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如今常常失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他们的员工不能自己组织起来。他们已经学会了听从指令,融入到等级制度中去。这种行为最终不会导致敏捷的自组织。此外,很多人不断地在自己的框框里行动,看不到远方,不能认识复杂的相互关系,不能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但为什么呢?
审视学校制度
我们学校有一个明确的做法,就是整齐划一地分出学科领域,分块进行45分钟的教学。在外面受控和隔离,学校和貌似企业的行为都是训练出来的。优秀的培训体系,可以培养员工在工业化企业的泰勒化生产链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尽到自己的责任。老普鲁士也为此安装了这套系统,至今只进行了增量微改革。但现在,我们恰恰把这部分内容数字化了。这些生产链和任务区被算法出色地处理了。它不再需要人类。而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成为持续自动化的受害者。事实上,如此之多,以至于丹尼尔-苏斯金德在他的TED演讲《关于未来工作的3个迷思(以及为什么它们不是真的)》中甚至说,之前被接受的 “Lump of Work Fallacy “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即误解。自动化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因为再生产成本的下沉和更大的需求,但现在高素质的员工可以获得新的工作岗位,但这些工作岗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会消失,特别是我们正处于指数级的发展中,最终实际上一切都可以自动化。除了人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和人们想和人们一起做的事情,其他的一切。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是什么帮助我们?
荷兰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扬-海因-唐纳被问及如何准备与IBM的 “深蓝 “算法的比赛,他回答说:”我会带一把锤子!”
所以,与其向技术宣战,不如问问自己,是什么让我们与机器不同。Gerald Hüther博士教授的回答很清楚地包含了我所说的数字素养的意思。
- 意向性,即做某事的意愿→计算机只执行程序所规定的事情,内部没有反作用力
- 共创,即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计算机不会犯错,只会高效地评估数据并给出统计答案。这可以支持共同创造的过程,但本身并不能实现共同创造。
另一种有趣的方法来自谷歌的月球大师Astro Teller,他的图形在托马斯-L-弗里德曼的《谢谢你迟到了》一书中展示过。
他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局面,没有什么是线性的了。然而,人们习惯于直线运动。比如汽车的加速度是线性的,但迎面撞来的加速度是指数的。此外,我们还注重稳定。我们始终追求稳定的状态,彼得-克鲁泽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是要实现一种新的稳定形式,一种动态的稳定。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你必须不断地踩踏,才不会摔倒。
结论
数字化素养包括数字设备上的用户技能,既然是文化工具,无论如何都是学习者感兴趣的,自然会被记录下来。必须提供它们作为工具,在问题情况下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组织自己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批判性地质疑给予的东西,认识自己并保持动态的稳定性。为了成为数字时代的能手,学校必须对学生的不稳定性有所期待,这一点达到了最高的程度。这不再是一个分离学科领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获得共同创造的经验。这些是别人无法控制的。教师必须放弃控制,创造吸引所有儿童兴趣的学习环境。学习是免费的,完全是混龄的。只有在学习者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以格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成绩单已经成为过去,让位于个人学习组合,例如博客的形式。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个人潜能,并相互珍惜。一起研究出的解决方案,是任何课程都无法预料的。社会学问是现状,始终。竞争性思维被控制在最低限度,而是伸出双手,相互扶持。动态稳定是结果。
你可以在Philipp Zimmer的文章 “以学代教–改变学校系统的角色”和后续文章 “学习不需要围墙–那我们还需要学校吗?“中读到学校的具体变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