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字素养,如何获得?

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数字技术水平

数字化素养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热词,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如何在数字时代胜任工作,我们学校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

释疑

学校希望学生能够胜任生活,希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由于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快速社会变革,数字素养这个词越来越成为社会讨论教育话题的焦点。

每个人对 “数字能力 “的理解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当两个人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不事先澄清这个认识,基本上是在互相说过去。然而,广大群众认为数字素养指的是用户技能,如操作设备或成功搜索互联网的能力。相应地,很多学校将媒体和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细分,只想传授这部分能力,iPad成系列地进入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后台安装数字化管理机制。学校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现在,这些技能确实是 “数字素养 “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理解的数字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数字能力,能够在数字时代成功地驾驭生活。然而,要想了解今天的中心内容,首先必须了解驱动发展。

变革的驱动因素

几十年来,计算机不断发展。芯片组,即设备内部的电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而软件,即运行在芯片组上的程序,则集成得越来越高效。20年前,我的第一台电脑有一个500兆赫兹时钟速度的处理器。所以它每秒可以执行500次1024(500Tsd)指令。设备在我的办公桌下,占据了不少空间。如今,我的智能手机采用了8个内核,每个内核的频率为2.7千兆赫,所以它能执行的操作要多得多(8×2.7×1024×1024=22.6Mio)。此外,设备的连接性越来越强。在物联网(IoT)中,它们被设计成可以直接相互沟通,从而能够共同解决任务。这种技术的发展是指数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二进制系统上的:计算机总是用1或0来切换,即有电或无电,因此,一切都建立在一种摩尔斯电码上,然后由软件解释并显示在屏幕上,例如。如果这些电路变小、变细,结果就是功率增大(2、4、8、16、32、64等……),这恰好说明了麦粒的传说。据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伊本-达希尔向印度统治者希拉姆索要了多少粒麦子作为报酬,如果一个人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然后在下一个格子上放两粒,在接下来的每个格子上再把前一个数字翻倍,直到最后算出不可思议的18.45万亿粒。电脑也是一样。背后的规律叫做摩尔定律。有人称目前这一发展停滞不前,但事实上科学家们正在推进另一项创新:量子计算机。通过所谓的叠加状态对二进制系统进行扩展的装置,既不登记0,也不登记1,而是登记介于两者之间的不确定状态,因此可以解决更复杂的关系。

我们知道,2007年iPhone的发明让我们高兴的可能性。直到大约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才慢慢学会应对。我们手中无时无刻不握着世界的知识。我们不再通过电话预约出租车,而后者现在也被谷歌Duplex所淘汰,它是一个算法化的语音助手,可以为我们打电话。科技发展不断勇猛进步,带来了众多我们今天都不敢想象的创新。这种指数级的变化速度正在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曾经极为成功的短信服务已经被Whatsapp和互联网平价订阅所取代,人们不再购买CD,连续剧的观看频次超过了电影,Exlibris正在关闭分支机构,集中精力开展线上业务。彼得-克鲁斯教授在他的研究报告 “工作世界的变化 “中得出结论:德国经济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状态下,不再可能以线性的方式进行引导。他们与企业一同扬帆起航,尽量敏捷地掌握当前的挑战。敏捷领导力原则和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辅导是近几年的重头戏。努力赋予员工权力,鼓励或更好地推动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如今常常失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他们的员工不能自己组织起来。他们已经学会了听从指令,融入到等级制度中去。这种行为最终不会导致敏捷的自组织。此外,很多人不断地在自己的框框里行动,看不到远方,不能认识复杂的相互关系,不能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但为什么呢?

审视学校制度

我们学校有一个明确的做法,就是整齐划一地分出学科领域,分块进行45分钟的教学。在外面受控和隔离,学校和貌似企业的行为都是训练出来的。优秀的培训体系,可以培养员工在工业化企业的泰勒化生产链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尽到自己的责任。老普鲁士也为此安装了这套系统,至今只进行了增量微改革。但现在,我们恰恰把这部分内容数字化了。这些生产链和任务区被算法出色地处理了。它不再需要人类。而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成为持续自动化的受害者。事实上,如此之多,以至于丹尼尔-苏斯金德在他的TED演讲《关于未来工作的3个迷思(以及为什么它们不是真的)》中甚至说,之前被接受的 “Lump of Work Fallacy “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即误解。自动化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因为再生产成本的下沉和更大的需求,但现在高素质的员工可以获得新的工作岗位,但这些工作岗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会消失,特别是我们正处于指数级的发展中,最终实际上一切都可以自动化。除了人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和人们想和人们一起做的事情,其他的一切。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是什么帮助我们?

荷兰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扬-海因-唐纳被问及如何准备与IBM的 “深蓝 “算法的比赛,他回答说:”我会带一把锤子!”

所以,与其向技术宣战,不如问问自己,是什么让我们与机器不同。Gerald Hüther博士教授的回答很清楚地包含了我所说的数字素养的意思。

  1. 意向性,即做某事的意愿→计算机只执行程序所规定的事情,内部没有反作用力
  2. 共创,即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计算机不会犯错,只会高效地评估数据并给出统计答案。这可以支持共同创造的过程,但本身并不能实现共同创造。

另一种有趣的方法来自谷歌的月球大师Astro Teller,他的图形在托马斯-L-弗里德曼的《谢谢你迟到了》一书中展示过。

他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局面,没有什么是线性的了。然而,人们习惯于直线运动。比如汽车的加速度是线性的,但迎面撞来的加速度是指数的。此外,我们还注重稳定。我们始终追求稳定的状态,彼得-克鲁泽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是要实现一种新的稳定形式,一种动态的稳定。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你必须不断地踩踏,才不会摔倒。

Teller Graph
资料来源: https://coachingcircles.ca/a-case-for-lifelong-learning/

结论

数字化素养包括数字设备上的用户技能,既然是文化工具,无论如何都是学习者感兴趣的,自然会被记录下来。必须提供它们作为工具,在问题情况下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组织自己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批判性地质疑给予的东西,认识自己并保持动态的稳定性。为了成为数字时代的能手,学校必须对学生的不稳定性有所期待,这一点达到了最高的程度。这不再是一个分离学科领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获得共同创造的经验。这些是别人无法控制的。教师必须放弃控制,创造吸引所有儿童兴趣的学习环境。学习是免费的,完全是混龄的。只有在学习者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以格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成绩单已经成为过去,让位于个人学习组合,例如博客的形式。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个人潜能,并相互珍惜。一起研究出的解决方案,是任何课程都无法预料的。社会学问是现状,始终。竞争性思维被控制在最低限度,而是伸出双手,相互扶持。动态稳定是结果。

你可以在Philipp Zimmer的文章 “以学代教–改变学校系统的角色”和后续文章学习不需要围墙–那我们还需要学校吗?“中读到学校的具体变化。

Um den Anforderungen der Digitalisierung standhalten zu können, muss sich unser Schulsystem deutlich wandeln. Dies birgt die riesige Chance, dass Lernen wieder Spass machen kann, zumal die individuellen Interessen ins Zentrum rücken. Nils Landolt ist Lehrer, ehemaliger Innovationsmanager, Catalyst für das Nachhaltigkeitsziel 4 (Bildung) bei Collaboratio Helvetica und gründet derzeit das LernHaus Sole zusammen mit seiner Frau. Sein Wissen verwebt er für eine zeitgemässe Bildung.

Comments are closed.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